上應星宿 下辟不詳 —— 淺談中國刀劍的辟邪文化與日本藏漢中平刀劍

       一、中國刀劍的辟邪文化

       在中國古代的信仰習俗中,劍是斬妖驅鬼保平安的靈器,因而俗稱“寶劍”。古劍作爲吉样物,主要在于它具有斬妖驅鬼的神能。劍本是古代的兵器,可以防身殺敵,劍也是權力的象徵,經過皇帝的特命,有時甚至代表至高無上的皇權。集神奇功能與至高無上權力于一體的寶劍,當然是所向無敵的武器冂以巫術爲技的道士,遂選中了寶劍作爲他們“降妖捉魔”、“呼風唤雨”的道具。如八仙中的吕洞濱,降妖鬥法“飛劍斬黄龍”,稱爲“劍仙”《封神演義》第五回:仙人雲中子將一鬆木枝寶劍懸挂在王宫中,妖狐所變的蘇妲己便“人事昏沉,卧榻不起”,“唇如白紙、昏昏慘慘,氣息微茫、懨若絶”。可見震懾威力之大。普人干嘉《拾遺記》載:越王勾踐有八柄寶劍。第一把叫“掩日”,用它指日,則日光暗淡;第二把叫“斷水”用它劃水,水即分開而不合;第三把叫“轉魂”,用它指月,月中的蟾蜍、玉兔爲之倒轉;第四把叫“懸剪”,飛鳥游,未觸其刃,則被斬斷;第五把叫“驚鯢",帶它泛海,鯨鯢都要逃遁;第六把叫“滅魂”,挾帶它夜行,不逢魑魅;第七把叫“却邪",如有妖魅,見之則伏,第八把叫“真鋼",切王斷金,如削十木。自古以來,關于寶劊的種種神奇的傳説,不勝枚舉。

       葛洪在《抱樸子》中稱:“符劍可以却鬼辟邪。唐朝李綽所著《尚書故實》稱:“凡學道術者,皆須有好劍鏡髓身。”從此,劍正式成爲道教法器。道教將劍引進後變成法劍,對其作用也作了宗教的改造,防身變成辟邪,殺敵變成斬鬼。宋朝《翊聖保德傳》載,張守真(正一派第三十二代大師〕在北帝宫隅建殿,日夜供神,翊聖保德真君念他心誠,傳授給他劍法,劍法有三,功用都是制鬼除妖:“由鋼鐵煉爲利刃,有疾之人,揮擊邪氣銷鑠,其人損。或地祗作孽,水族生妖,分野爲灾,國家軫慮,當以上劍治之;或山澤之怪,飛走之雄,震駭間閻,侵毒黎庶,當以中劍治之;或魑魅之徒,夔魅之輩,挾邪暴物,作祟害人,當以下劍治之。

1.png   2.png

       法劍與符篆往往要配合使用。《萬法秘藏》卷二在施.神仙火坑"法術時,要“左手擎符,右手劍訣”所謂劍訣,就是手中持劍,口中念訣。施符儀式屮也時常需要“仗劍"。敦煌寫卷伯三八一O“踏魁罡步鬥法”中,便提到要“左手執笏,右手扶劍,》而且,道教的劍與符是合一的,法劍上一般都刻有符,這就意味着道士持劍作法時,也同時利用了符術。

3.jpg

       作爲道教法物,劍不但可避邪斬怪,它自身還可變化、飛騰。而且,還在氣象上反映出來。最爲著名的是張華尋劍的傳説,《晋書·張華傳》説,吴國未亡時,常有紫氣出現于鬥牛二星之間。善觀天象的雷焕告訴他,這是寶物的精氣,寶物必在鬥牛之下的豐城,張華于是任雷焕爲豐城令雷焕在縣獄内掘屋基數丈,得二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這天傍晚,牛鬥間的紫氣立即消失,相傳雷焕之子雷華帶劍路過延平津,劍從腰間躍人水中,令人趕緊打撈,却衹見水中有二龍飛騰潜躍。

       法劍的另一個作用是降神驅神。《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次右手執劍"條雲:“吾佩剛劍禁敕鬼神,二十八宿吾指,陳北鬥七星,挾輔靈真,周流萬方,百福同臻。"敕神,就是指揮神祗,二十八宿、北鬥七星都是道教信仰的星神。宋代有一種名叫穢迹金剛的法術,主要是利用劍法降神于幼童身上通過幼童之口以代神言。《夷堅甲志》卷十九:“漳泉間人,好持穢迹金剛法治病禳匚,神降則憑童子以一神日“'吾作法類。'即仗劍出,或躍或行,忽投身人大井,良久躍出,徑趨寺門外牛糞積邊,周匝跳擲,以劍三築之,瞥然倒地。逾時,童醒。

       傳説中劍還能作龍吟,甚至助人霸業。劉邦劍斬白蛇,預示着秦室衰微,其劍也成爲帝王權柄的象徵。《西京雜記》卷一載:“漢帝相傳以秦王嬰所奏白玉璽,高祖斬蛇劍,劍上有七彩珠,九華玉以爲飾,雜厠五色琉璃爲劍匣。劍在室中,光景猶照于外,與挺劍不殊,十二年加以磨瑩,刃上常若箱雪,開匣撥鞘,輒有風氣,光彩照人。"晋武帝時,武庫失火,此劍獨飛出上天而去。

4.png  5.png

       法劍主要有鋼、銅、木質三種。其木質者,多以驅魔威力强大的桃木削制上面畫有道符,故稱“桃劍''。從形制上看,法劍常約六十厘米,劍身兩面鑲有北鬥七星圖案,故又稱“七星劍"。法劍一般有兩把,劍身很薄,可將兩把僉刂合在一起握持,當作一把使用,有時可將兩把分開,左右兩手各握一把,稱爲雌雄劍。

       法劍的煉制過程頗有神秘色彩。關于如何煉制雌雄法劍,《抱樸子.登涉》引《金簡記》雲:“以五月内午日日中,搗五石,下其銅。五石者,雄黄、丹殊、黄、磐石、曾青也。皆粉之,以金華池浴之,内六一神爐中鼓下之,以桂木燒爲之,鋼成以剛炭煉之。令童男童女,進火取牡銅,以爲雄劍;取牝銅以爲雌劍勹各長五寸五分,取土之數,以厭水精也。帶之以水行,則蛟龍巨魚水神,不敢近人也。欲知銅之牝牡,當令童男童女,俱以水灌銅。灌銅,當以在火中向赤時也。則銅自分爲兩段,有凸起者,牡鋼也;有凹陷者,牝銅也。各刻名識之。欲人水,以雄者帶左,以雌者帶右,但乘船不身涉水者,其陽日帶雄,陰日帶雌。”這種煉劍法,夾雜着許多巫術,道教正是通過這種儀式化的禱劍步驟,在法劍創制之初就賦予其南性與神力。

       寶劍的劍飾,也多飾以靈威之物,增益其巫術功能。《吴越春秋》載:“伍子胥乃解白金之劍以與渔者,此吾前君之劍,中有七星北鬥,價值百金,以此相答。北鬥七星爲古來的星辰信仰,具有南威,緯書即盛傳其神秘的力量,因而類推劍的邪功能。其後文士結合道家思想、占星術、讖绰説,成爲寶劍哲學。曹丞嘗造“百辟寶劍“飾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日飛景。”曹植賦寶刀,結雲:“實是真人備以之攸御,永天禄而是荷。"劍名百辟,真人攸御,可見寶劍具有擗邪的作用。

6.png

       由于劍是真兵器,不便随處懸挂,民間多是用 具有辟邪作用的桃木、菖蒲制成劍形,或懸于鬥、或佩帶于身,以鎮宅佑體。清人吴存楷《江鄉蘆物詩·蒲劍》題注:“蒲劍,截蒲爲之,利以殺鬼。"有的富貴人家,將寶劍懸挂或支架于室内,既是一種文雅的裝飾,也期望其能鎮宅避邪正因爲如此,寶劍成爲一種最爲人們所喜愛的古兵性質和吉祥物。

       二、復原日本藏漢中平刀

       目前,海内外所知最爲著名的具有明確庇佑文字的刀劍實物,當屬收藏于日本奈良縣天理市所在地的東大寺山古墳出土的漢中平紀年大刀。這把全長110厘米的鐵制大刀上用金嵌刻着24個文字:“中平囗五月丙午造作文刀百練清剛上應星宿下辟不詳"。從其抬頭寫着“中平年五月丙午"可推斷,此刀爲中國漢代中平年間打造,也就是公元184至]89年期間。後輾轉流傳日東瀛,并最終與東大寺山古墳的死者隨葬于此不但如此,中平刀也是目前可知在文字上明確説明是百煉鋼的古代刀具。中平刀銘文“上應星宿下辟不訐"的八字描述已經很直白的將這把漢刀蕩污肅清的特質表述的很清晰。而保障這一功效的基本條件則主要表現在“百練清剛'與“五月丙午"兩個方面。首先,最大程度的鍛煉,得以使刀身質純清,至純至臻;鑄造于“五月丙午"更是有深刻的人文内涵二實際上,中國古人在鑄冶時,特别是刀劍、銅鏡、帶鈎、禮器等物件的造,經常選用五月丙午日。五月丙午就是五月日。按《志林》描述,這是“取純火精以協其數''的日子,也就是幹支都屬火的月份與日子,古人認爲這一天是太陽最盛的時節。古人甚至將這一天定爲是制造陽燧取火的日0漢代上充在《論衡.亂龍》就曾提到:“陽燧,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爲器,乃能得火。"方士在每年這天熔煉五種石塊以鑄陽燧,用于取火。因此,這一天的太陽被認爲最猛烈,由于五月爲午月,“五。與“午"諧音,所以後世不管這天逢不逢午,都將五月初五日稱之爲陽極“毒日'。這其實也是重五節、重午節的山來。而在這一天打造的任何金屬物件,則因其純陽 之盛而具有辟邪效果。

7.png8.png

9.png

10.png

       因此,我們可以説中平刀,在某種意義上是目前可知中國最早的辟邪劍之一。此次,我們經過長達一年的時問對中平刀的形制與歷史背景進行了考察,最終决定復制這把留藏海外的稀世古兵。

       對于中平刀的復制,璀定形制是我們遭遇的首要困難。首先,原刀因經歷千餘年歲月的洗禮,腐蝕嚴重,基本大型已無。其次,中平刀的整體弧度與厚薄比例有别于尋常漢刀,特别是錯金工文的密度與位置,都頗爲罕見,因此,確定這該刀型制就須廣泛參考同時代的漢刀原型。爲此,我們先後走訪了臺北故宫、北京故宫、中國軍事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以及部分私人藏家與相關博物館,對相關資料進行了整理與對比,同時也斥資在民間收購了部分漢代同期的刀劍力器,可謂付出甚多。最終,于2014年5月前後經多次商議試驗後,遂將中平刀的造型確定下來。

       接下來就是選材問題。馬明達教授曾教導我們,中平刀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是文化交流與金工發展的重要實例,其復原須在遵循傳統的基礎之上,最大程度彰顯我們所能掌握的金工水準,簡言之,要有嫁接古今,貫通新老的傳承感。爲此,我們選擇將漢代古劍條再煉與龍泉傳統草鋼結合的方式,通過最樸實的折叠鍛打方式作爲刀刃基材,采用包鋼的結構工藝来進行制作。在此基礎之上,遵回其擇五月丙午日中的傳統,覆土燒刃,以龍泉七星井水爲這把新生的中平淬火。

11.png  12.png

  

       刀條復制完工後就是刀首的還原。中平刀首實物已殘缺不齊,但日本學者進行了相對細致的研究與綫描復原,這爲我們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在參考日本國内專家對中平刀的研究基礎上,我們按比例推測出刀首的尺寸,反復推敲,先後制作了3個模型,對其厚度與細節比例進行了反復調整,最終確定刀首的雛形。中平刀首原爲青銅幬件,而此次復原中我們則采取鐵素胚直雕的模式進行制作,直接在厚薄適合的鐵板上雕刻出中平刀首的相應造型。中平刀首的圖案比較奇特,有别于常規的漢刀首造型。其交錯縱横的突出綫條有如星相般漫布,刀首圓環外面還有五個角,整體構成一個特殊的結構。馬明達教授認爲,由于中平上文字的含義與整體造型, 中平刀作爲一把依仗用刀,應爲法器一類的禮兵,她的刀首應有明確的超自然與圖騰含義,值得進一步深人的研究刀首經過近2個月的復刻,終于雕刻出了現在的刀首圖案。完工後的鐵刀首作爲原模,再經過範模,作出臘型,用古法脱蠟鑄造的工藝實現青銅刀首的復制。鑄出來的青銅刀一定要經過手工精修,才能精細,圖案清晰。最後進行鍍金處理制作出相應的效果,最後與刀刃結合鉚死,如此完成中平刀的主體制作。

       接下來是對刀背錯金銘文的復制。這把全長110厘米的鐵制大刀上用金絲嵌刻着二十多個金字,但原刀銹蝕嚴重斷爲6段,現能够確定衹有20個文字:

       “中平囗五月丙午造作文刀百練清剛上應星宿囗辟不囗"

       經過專家考證後確定爲24個金字,可是衹能推測出23個文字“中平囗年、五月丙午、造作文刀、百練清剛、上應星宿、下辟不詳"。在1830年前,中國東漢的工匠要在這麽薄的刀背上開出燕尾槽,拉出金絲綫,再一點點的在這些燕尾槽中鑲嵌進金絲,工然水平之高令人驚嘆然而,原刀字樣有缺,無法完全復制,爲此我們特邀馬國慶老師,爲我們重新書寫了此23個漢隸小字,馬老師世家出生,父子兩代皆爲中國當代拓片技藝最重要的傳承人,他的隸書剛勁有靈,樸素返古刀背上錯金要比面上錯金難得多。刀背薄,對于操作要求很高。爲了更好的刻出設計好的字體,我們先寫好了字體,再把紙粘到到背上,一點點刻出字體,再刻出燕尾槽。然後,我們效仿古人用千足金拉出相應粗細金絲,後鑲嵌至燕尾槽内,用小錘,刻刀一點點鑿進去,因爲字體很小,筆畫又多,所以錯金一道非常小心,非常緩慢的技術活。一不小心金絲就會掉出來。這道工序需要兩個人默契配合才得完成,因此總是在夜深人静的時候進行,天高人静,前後挫折甚多。

17.png

       錯金完工後就是研磨。刀的研磨是一項非常精細,高技術的活。特别是漢刀的内弧是非常難磨的每一條曲綫都要平行,最終到刀尖聚于一點。磨石從60目一點點開始研磨,120目,240目,600目,800目一一一直到8000目。手拿刀要非常的平穩,最後完全憑感覺在研磨了,稍有不慎,如果磨石多磨了不該磨的地方,那是補都補上去的。如果在研磨满程中出現一顆小沙粒一不小心把刀拉傷了,又要回頭到前面全部重新磨满,很熬人。

19.png  20.png  21.png

       自古磨礪就是修煉的一種,心燥氣浮,急于求成者是幹不了的,把好刀研磨下來至少也要一個多月時。中平刀前後共花費了47天時研磨,是目前我們研磨最爲細致的刀之一。月暇之下,清水洗去砥埃,刃具霜雪濺出,如流水、如行雲,如高山、如塹峽,尋找失落的古意就是如此的愜意,如此的高遠。希望中平的再現可以呼唤起更多人對高古刀劍文明的向往與鐘愛。


上一篇:Hi手藝:鑄劍師 胡小軍

下一篇:无